江苏:南京街头绿化带将种抗雾霾植物
给中山大道、长江路沿线未满百年的梧桐发一个古树名木的“准身份证”,在街头布局更多抗霾植物,到2020年人均享受公园绿地面积达16.91平方米……依据刚刚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一等奖的《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(2013-2020)》,“十三五”末,南京城镇绿化覆盖率、绿地率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仅在数据上有所提高,市民感受到的绿化品质也将有质的飞跃。
南京绿地系统规划摘得国内规划设计领域最高奖项
《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(2013-2020)》于2013年通过专家评审后,由南京市政府批复实施,用于指导南京市园林绿化规划、建设、林业和管理。记者获悉,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是我国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,两年评选一次,由全国知名专家经过初评、复评、综合评审决定,代表了全国城乡规划行业的顶尖水平。本届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一等奖仅有24个项目获奖,《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(2013-2020)》凭借彰显景观风貌、构建大城乡公园体系、提高绿地雨洪调蓄能力、建立三级规划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特色创新,受到本次评委专家的青睐和好评,一举获得一等奖。
中山大道长江路等梧桐列入古树名木储备名录
在园林人士看来,梧桐是南京引进最早、表现最好的行道树,中山大道一线和长江路上的林荫大道尤为出彩。此次规划中对植物多样性搭配、树种规划引导、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引导,梧桐被单独提及。
虽然南京市中心的梧桐都还没有满百年,但在南京,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行道树;历经风雨,至今已有七八十岁,是南京“活的历史”。
此次《规划》中在《生物多样性规划》提出,南京列入名录的古树名木有1268株,其中500年以上的16株,200年以上的68株,目前生长状况良好,要严格按照2011年10月开始实行的《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》进行保护。规划明确,要将中山大道和长江路沿线的梧桐列入南京市古树名木储备名录。遇到重大的城市建设项目,行道树需要让路。古树名木的“身份”如同一把“保护伞”,可以帮助这些大树继续伴随都市成长。
绿化带布局更多抗霾植物
此次规划中的《区域植物引种育种规划》部分提出,未来街头植物不仅要求配置美观,也强调生态抗污染功能。《规划》列出了上百种抗霾特色植物,如大叶黄杨、金橘、蜜橘、珊瑚树等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建邺区、雨花台区的一些新建道路上,已经栽了不少大叶黄杨。园林专家认为,这些植物既能抗尾气污染,也能抗氟化氢、抗氯气、抗烟尘;在钢筋丛林的都市里,这些绿化带、小游园中的植物,给市民提供悦目美景的同时,有利于减轻污染对人体的伤害。
“十三五”末人均享受公园绿地16.91平方米
据介绍,规划采用国际先进理念,确立合理的绿地建设目标,绿化覆盖率达到46.27%;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16.91平方米,这个数值,高于全国其他重点城市。
负责牵头组织该规划的南京绿化园林局人士表示,在系统结构方面,规划结合南京市总体规划布局,构筑契合自然山水特点的“一江两河”引绿水、“四环六楔”显格局、“十六条绿廊”展锦带、“二十片绿洲”蕴美景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;在技术方面,该规划利用先进技术,构建模型,模拟南京市地势情况,并演示南京被暴雨淹没过程,从而科学确定南京城市绿地系统布局。
一江两河四环六楔
其中的“一江两河”为:长江、秦淮河、滁河,它们是南京最主要的水系。规划要求强化“一江两河”沿岸绿地建设,形成蓝绿辉映的生态锦带。
“四环六楔”:明城墙风光带、明外郭—秦淮新河风光带以及绕城公路、绕越公路沿线绿地形成四个绿色环带。六楔则是由都市区城镇发展轴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构成。包括老山—长江、六合灵岩山—八卦洲、滁河湿地—大厂隔离绿地、云台山—牛首祖堂山—雨花台风景区、秦淮河湿地—方山、青龙山—紫金山楔形绿地。